《人民日报》聚焦黄河三角洲种粮大户:用上小麦新品种,盐碱地亩产超1200斤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第6版“经济聚焦·夏收里的‘新选手’”专栏刊文《用上小麦新品种,盐碱地亩产超1200斤》,聚焦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粮大户。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第6版“经济聚焦·夏收里的‘新选手’”专栏刊文《用上小麦新品种,盐碱地亩产超1200斤》,聚焦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粮大户。
推广小麦优质品种,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采购无人驾驶收割机,应用新型烘干设备……各地创新举措,在良种引育、良田建设、良机应用、良法推广等方面发力,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全链条,不断提升夏收效率与质量。本版今起推出“经济聚焦·夏收里的‘新选手’”系列报道,记录科技兴农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承担的“华北平原轻盐碱瘠薄耕地产能提升与第二粮仓建设项目”在南大港三分区开展冬小麦土下覆膜栽培技术与腐殖酸肥配施增效技术培训,组织三分区种植大户到翎禾农业示范区观摩耐盐小麦品种筛选苗圃。
6月4日,在全国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高产典型培育推介活动中,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部级专家,对东台市苏垦农发新曹分公司油菜千亩示范方进行现场机械实收测产。经测算,亩产达377.68公斤,继2023年东台市最高亩产367.64公斤、2024年374.57公斤,再创
在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塔市村新溪湾,一片绿意盎然的“海洋农田”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没有淡水灌溉,没有肥沃土壤,取而代之的是重度盐碱地和直接引入的海水。一种名为海虫草的神奇植物在这里蓬勃生长。这里便是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塔市村新溪角的海虫草现
汾水汤汤,母亲河畔,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段的盐碱地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当智慧农业激活沉睡的土地,当无土栽培技术遇上“农户合伙人”机制,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变为丰产丰收的农业园。作为贯彻大农业观、落实大食物观的“微观切口”,这场由科技引领、机制创新驱动的乡村振
5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情况的报告。委员们认为,我省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效,应继续以改革创新思维,深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亩产582.49公斤!6月9日,在东营市垦利区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省内有关土壤、栽培、种子等领域的专家对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188”示范田进行了实收测产,这片平均盐碱度3.10‰的中度盐碱地里的小麦再创新高。当天,参加“山东省盐碱地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成
他只回我一句,语气不容置疑。 我收拾行李下楼,走过酒店餐厅瞥了一眼——尚未开餐,厅内桌椅朴素黯淡。
记者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获悉,该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创中度盐碱地油菜单产纪录。在陕西蒲城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油菜50亩连片示范田里,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组织来自青海、陕西、湖北、江苏等地科研及推广部门的
白花花的盐碱地,种啥死啥?黄河边的老把式马大爷跺跺脚:“这地有救!撒对菜籽,再使点巧劲,盐碱地也能绿油油!” 他指着自家菜园传授门道:先改土,再选种。照着这4种“抗碱先锋”和改良秘招种,不换土、少花钱,撒籽就能吃上自家鲜菜!
记者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获悉,该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创中度盐碱地油菜单产纪录。在陕西蒲城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油菜50亩连片示范田里,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组织来自青海、陕西、湖北、江苏等地科研及推广部门的行业
近日,北方冬油菜进入集中成熟收获期。由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共同承担的强耐盐碱油菜选育及应用课题,于6月8日,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抗寒抗旱油菜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上传来消息,继去年甘蓝型油菜试种成功以
这个变化影响了大概14亿人。以前的沙漠,现在成了好地。盐碱地也能养鱼了。戈壁滩上的温室里,种出了水果蔬菜。这些都让外面的人,对中国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日前,在陕西蒲城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油菜50亩连片示范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迎来丰收,经行业专家开展田间评价,一次性机械实收亩产达312.23公斤,创中度盐碱地油菜单产纪录。据悉,在2024年冬季至202
中国是盐碱地面积大国,位列世界第三,总面积达15亿亩,具备开发种植潜力的面积约有5亿亩,盐碱耕地超过1亿亩。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沿黄河上中游灌区、东北松嫩平原、滨海四大类型区,其中西北和东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分布。这一片曾经被视为农业“禁区”的土地,如今正成为
6月7日,在陕西蒲城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油菜50亩连片示范田里,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响起,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迎来丰收——经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组织来自青海、陕西、湖北、江苏等地科研及推广部门的行业专家开展田间评价,一次性
一辆电动三轮车驶来,第四疃镇王庄村的种粮大户王永胜迎了出来。“王叔,你家小麦的亩穗数大约60万穗,亩产量估计能有700公斤。”说话的是张凯烨,作为中国农业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她也是曲周绿色增粮科技小院群负责人。日头下,张凯烨黑里透红的脸上汗水涔涔,“小麦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引领支撑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也是长三角区域重要发展带。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给省沿海集团挑大梁、走在前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和丰富“省级沿海开发主力军”“省级